【池上镇村志略】下郝峪——待定稿之一(最后一次广泛征求意见)
| 招商动态 |1984-06-09
下郝峪村村志
村庄概况
下郝峪村位于池上镇政府南4.5公里处,属池上镇政府所辖行政村。处鲁山主峰北麓,东与志公坪相连,南与中郝峪村毗邻,西与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接,北与西池村接壤。村庄东西两边傍山,南高北低,呈狭长状分布。三郝峪村东西两边山沟的泉水、地表水、雨水汇集成郝峪河,河水自南向北顺势而下,途经上郝峪村、中郝峪村,穿过下郝峪村,汇入池上河,直入淄河。交通干道由本村向南北延伸,南经中郝峪村至上郝峪村为止,北经西池村、池上镇政府驻地与S327省道连接。村域总面积6.32平方公里,主街海拔440米。由于河流穿村而过,村庄被分为东、西两部分,故称为东庄和西庄。
截至2014年12月底,全村共有村民123户,人口327人,男性155名,女性172名,均属汉族。共有姓氏24种。以陈姓人口居多,占全村人口的40%;其次是孟、董、韦、张、任、王、刘、魏、聂,这9家是本村原坐落户;另外包、高、袁、曹、白、霍、鹿、曾、丁、赵、焦、李、车、杨、段几家为婚嫁或其他原因迁入本村的。
历史沿革
下郝峪村明代以前建村。据本村老人陈先友讲,前已毁的村西《九神堂碑记》载有明代村名“董家庄”,在东峪原陈万庆屋子东山墙跟有一刻着“董林”字样的石碑和一石头香炉,后被人破坏掉。后来董姓外迁,1899年又有董姓迁入本村。村中郝姓居多,遂改村名为“郝峪庄”。后因该村地处上郝峪和中郝峪村之下,故名下郝峪村。清康熙九年(1670)《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地名图》载村名霍峪。
《陈氏家谱》载“始祖讳光先,自岳阴迁居“郝峪庄”,现已传至十三世。《孟氏世谱》载:“七十二世兆山,自淄邑孟家块迁居“郝峪庄”,现已传至七十五世。”据此推断,该村陈、孟两家族分别于明万历年间和清光绪年间在此定居。明崇祯元年(1628)《重修明德庙碑记》、清乾隆十八年(1753)《博山县志》均有“郝峪”村名记载。
据《博山区志》记载,元至元二年隶属中书省益都路益都县颜神镇,明代隶属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益都县颜神,清末(1734)隶属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博山县。中华民国(1912)隶属博莱县,1942年隶属鲁中行署淄博特区博山县博山市,1949年隶属淄博工矿特区博山市博山县,1950年隶属淄博专区博山县第八区——池冯区,1958年隶属池上人民公社,1984年隶属博山区池上乡,1995年隶属博山区池上镇。
地方组织建设
党组织建设1938年10月,下郝峪陈万庆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6月,陈升元、董佩甲、孟庆功、孟庆明、陈心德同时入党,他们是早期入党的党员。1946年10月,陈广月、李学兰入党。1940年,下郝峪村成立党支部,陈万庆为第一任书记。1948年三郝峪成立联合支部,陈万庆仍任支部书记。1956年,三郝峪联合支部解散,各村分别成立党支部,下郝峪村党支部由孟庆功任书记。1961年11月底,共有共产党员8人,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党员8人。1968年5月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“清理阶级队伍”,池上公社革命委员会对1939-1943年党员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,此阶段下郝峪村入党人数19人。1978年底,下郝峪大队有共产党员12人,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6人。1984年6月9日,下郝峪大队实行队改村,同时改建村党支部委员会,有3人组成。截至到2014年底,下郝峪有共产党员28人。其中男党员25人,女党员3人。
历任村(生产大队)党支部书记任职表
姓名
性别
时间段
备注
陈万庆
男
1940-1948
陈万庆
男
1948-1956
郝峪联合支部
孟庆功
男
1956-1961
陈广月
男
1961-1963
孟庆功
男
1963-1965
陈心德
男
1965-1974
孟凡伦
男
1974-1976
陈心礼
男
1977-1979
陈广月
男
1979-1980
陈先森
男
1980-1988
聂怀义
男
1988-1990
孟凡贵
男
1990-2000
陈增田
男
2000-2001
陈田福
男
2001-2003
赵新永
男
2003-2007
孟锋
男
2007-2010
孟凡全
男
2011-2014
行政建设1940年,下郝峪村成立村委会,陈万庆第一任村长(书记兼村长)。1961年实行人民公社“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”,要求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,下郝峪大队两个生产队仍实行大队核算。1966年,文化大革命开始,村成立两大组织,一个是造反派,一个是红卫兵战斗队,随即村委会改为红旗大队革命委员会,大队长改为革命委员会主任。1968年3月22日,下郝峪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,有11人组成。1978年底,大队革命委员会改建为大队管理委员会,有11人组成。1984年6月18日,人民公社改乡,下郝峪成立村民委员会,由2人组成;新设立村经济联合社,陈新礼任社长。以后,按照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》规定,每三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。自1984年选举生产第一届下郝峪村民委员会,到2014年底,共选举产生了十一届村民委员会。
历届村长(大队长、村主任)任职表
姓名
性别
时间段
备注
陈万庆
男
1940-1950
孟庆功
男
1950-1960
陈心胜
男
1960-1963
陈心德
男
1963-1965
陈先森
男
1965-1970
孟庆明
男
1970-1974
陈先森
男
1975-1980
孟凡伦
男
1980-1988
董以文
男
1988-2000
陈广军
男
2000-2003
任纪福
男
2003-2007
孟凡全
男
2007-2014
农民组织 1964年,下郝峪村成立贫农协会,由陈升信任贫协主席,1978年该组织撤销。当时主要任务是第一、配合处理打击报复贫下中农的事件;第二、经常关注“四类分子”的思想和活动,加强对他们的生产劳动改造工作,揭发和制止他们的违法和破坏活动。第三、配合“四清运动”在农村的开展,支持工作队对乡村进行政治、经济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造,对广大社员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。
民兵组织 1958年,毛主席发出在全国“大办民兵师”的号召,下郝峪村成立民兵组织,陈心胜为第一任民兵连长,下设3个民兵排,9个民兵班,每年都定期进行军事训练,大大增强了民兵的国防观念,提高了民兵的军事素质。此后,历届民兵连长为陈广明、陈先森、陈广珠、董以胜、孟凡文担任。民兵组织在护林、护坡、治安管理以及生产突击方面都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,特别是对急、难、险、重等项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青年组织随着党组织建设开始,下郝峪村成立了共青团支部,作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,在下郝峪村的不断发展建设中,都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。文化大革命后,先后由陈心胜、孟凡坤、陈忠田、王光军等任团支部书记。
妇女组织在文化大革命前,为捍卫妇女权益、促进男女平等,下郝峪村成立妇女联合会,由李学兰担任妇联主任,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历届由任传芳、张秀珍、陈心花、翟慎香、翟慎凤担任。2012年,翟慎凤为村计划生育专职管理员。
社会经济发展
全村耕地面积166亩,山林面积1600亩,均为沙土地,适宜种植玉米、小麦、花生、地瓜和各种杂粮作物,以及桃、栗、柿、核桃等经济树木和杨树、槐树、梧桐树等木材树,土地主要分布在郝峪河的两岸。1954年,成立农业合作社,全村成为一个互助组。1958年,成立人民公社后,本村设一个生产大队、三个生产小队,共有村民78户,人口258人,大队设有党支部书记、生产大队长、会计、出纳、保管等职。日常生产由生产小队长直接安排,小队有记工员,记录每天出勤人员的工分,月底合计账目,按照“人七劳三”的原则分配所得收入,每个工日值6分至0.2元不等。1971年底,下郝峪大队有69户,282口人,当年每个工日工值0.40元,集体人均分配口粮371斤。1978年底,共有人口300人,当年每个工日工值0.60元,人均分配口粮482斤。截至到2014年底,全村总产值达到126.5万元,人均收入2300元。
主要产业和经济民生历年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辛勤劳作,却收入无几。1958年,风调雨顺,粮食大丰产,由于当时受“三面红旗万岁”(大跃进、人民公社、总路线)提前跨入共产主义浮夸风的影响,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,村民集体吃食堂。当时,书记孟庆功、司务长董佩田组织6名妇女骨干摊煎饼、煮地瓜等集体吃大锅饭。在这种形式下,谁都不愿意储存粮食,一半以上的粮食都烂在地里,这也是造成1959-1960年生活紧张的主要因素。
传统的养殖业以牛、羊、猪为主。1959年,生产大队最多养殖耕牛10头,有6头主要供耕地使用;养殖山羊300余只,多时达400余只,孟庆同、陈心厚、孟庆明分别放养。养猪,主要以户下养殖为主。1966年,农副业全面发展,村里成立了铁匠组、木工组、泥瓦匠组、条编组、林业队和豆腐坊等,其中林业队和豆腐坊持续到1980年才全部撤销。
1966年,文化大革命开始。当时,出坡前收工后,都要对着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,人人都要背诵毛主席语录和《老三篇》,即《为人民服务》《纪念白求恩》《愚公移山》。1967年,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,整地造田,本村在小庄河填沟挖岭整梯田,增加土地面积50多亩,其它地片也进行了拓展平整,效果明显。
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随着政策的改变,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。1982年开始,改变了以粮食为主的种植观念,开始改种桔梗为主,全村种植面积达90%以上。1984年,人民公社改为乡,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,全村82户,人口295人,耕地面积184亩,年总产值12.7802万元,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60元提高到341元。1991年,全乡开始创建“万亩板栗园”,本村在荒山上开凿“围山转”180多亩,全部种上板栗树。1995年,大力发展蜜桃,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到大面积种植。截至到2014年底,本村蜜桃种植面积达到360亩以上,种植户年均收入3-5万元以上,个别户达到近10万元。同时,实行多业并举政策,本村共有养鸡户5家,共养殖8500余只鸡;养羊户12家,共养殖380余只羊;另有养蜂户11家,养殖450余箱蜜蜂。
2000年以前,村中卫生基本属于脏、乱、差的状况,后来村里安排两人负责卫生清扫,效果稍有好转。2014年12月,镇政府给下郝峪村购置了两个垃圾箱、十三个垃圾桶,村设有一名专职卫生管理员,天天清扫,镇有专人转运,本村卫生面貌有了极大改观。
1959年,村内开始建有日用百货代办点。代销员先后有陈广伦、陈升贞、孟庆科、陈心礼、孟凡平、陈先成,经销员先后有张业新、张业亮、陈广刚。目前,村内日用百货店仅存陈广刚1家。
基础设施 1975年前,郝峪路是羊肠小道。出村去池上,要转过19座山头,趟过18道河,都是踩着石头过河,每到汛期就无法通行。当时,三郝峪连一辆手推车都没有,运输全靠肩挑人扛。1975年,公社提出为三郝峪修路,由三郝峪自己出劳动力,上级提供炸药进行修建。下郝峪村大队长陈先森安排民兵连长董以胜负责,组织民兵20余人在分工路段纱帽河石崖处开始了修路工程,打响了修郝峪路的第一炮。为了加快工程进度,10月份公社从各村抽调劳动力200多人进驻本村,全面展开大会战,终于在1976年10月修通了池上通郝峪的简易公路。1990年,村两委第一次硬化村中道路。1998年,村两委与中郝峪、上郝峪村领导协商自筹资金对池上通郝峪路进行了加宽和硬化。1999年,村两委在村中小河上修建了30米长、4米宽的漫水桥,解决了村民过河难问题,起名叫“富民桥”。2000年,村两委对村内支干路拓宽硬化。2008年,对全村道路,进行全面硬化。同年6月,又对村内河床进行改造,筹集资金10万余元和村民自发捐款3万余元修建了一座长20米、宽6米的三孔大桥,对捐款人立碑留名,桥名仍叫“富民桥”。自2000年开始,因地制宜,招商引资,大力发展旅游业,在村辖地界郝峪河边,先后修建了玉泉山庄、日月山庄、兴源山庄、孟雷饭店、纱帽河山庄、华浩山庄、等6家饭店,方便了游客、丰富了旅游内容。2010年村西甘泉坪风景区修建了8个蒙古包,并修建了通往甘泉村和王疃村5.3公里的高山越野路。同年,村两委筹集资金200余万元,又一次拓宽和硬化郝峪路,并在下郝峪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。2014年,再次升级硬化村内街道,上级拨款并施工将郝峪路升级为沥青路,并设置了警示牌、路标及安全防护栏。同时,全路段安装了150余盏太阳能路灯。
居住情况以郝峪河为界,村民一半住在东庄,一半住在西庄。随着人口的增多,东庄、西庄的住户建房逐渐往山上延伸。1970年前,全村房屋结构均以土坯房为主。1970年以后,村民大多数改建为半土坯半砖瓦的“海青房”。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,1985年砖瓦房覆盖全村,农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观。2008年,下郝峪村进行旧村改造工程,盖起了两座居民楼,一座老年公寓,部分村民已搬进楼房。
水电机械1958年人民公社以前,村民用肩挑手提的方式从河里取水浇地。1959年,在小庄河修建塘坝一座,蓄水量约220立方米,并在北山根开凿一条2米宽、8米长的防洪道,占地300余平方米。1962年,村民用上了水车灌溉,三个生产队共有6部水车。这年的6月12日,塘坝被洪水冲垮。1965年,在石栏子口修建塘坝一座,蓄水300余立方米,解决了西峪地片的灌溉。但是,防洪道尚未建成,又被1966年5月26日的一场洪水冲垮。1968年,村内购置了12马力柴油抽水机和3.5马力的汽油抽水机各一台,极大地减轻了村民的体力劳动。1970年2月28日,开工建通了从村北山莺窝至陈家林1500米长水渠,解决了林后70余亩地的灌溉。1977年,为了提高浇地面积,在西庄北河边修建了80立方米的水湾,并购置了300多米的铁管和20马力的抽水机一台,从水湾直通小庄河土沟后坡,安装了供水管路。1980年,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,各户逐步自主购买了微型抽水机80余部。2012年,重新扩建石栏子口塘坝,蓄水3000余立方米。1989年,在一亩一修建塘坝一座,蓄水3500立方米。2012年,根据用水量的增多又加高一次,同时又在坝下另建小塘坝一座,蓄水350立方米。
1958年之前,村民饮用水是从村边小河、山泉及大河里挑水饮用,十分不便。年轻家庭还好办,年老体弱者更加困难。1998年,村西庄孟凡伦等四户率先在村西叫“拦皮窝”的山泉处修建一座蓄水1.2立方米的水池,引到家中吃上自来水。随即,村东庄6户村民提出从东峪修建水池引水到家的建议,时任村长董以文提出只要能上去水的户都参加这一工程、都要吃上自来水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。同年9月,历时30天,采用义务工的方式,建成了一个蓄水25立方米的水池,并铺设1200米的主管路和连接各户的2600米支管路,顺利通水。通水当天,村民敲锣打鼓、杀羊,聚餐庆贺。随着本村人员的增多,2010年自来水又进行了扩建。2014年,村两委委员孟锋组织修建了石栏子和涝峪两个水池,分别蓄水45立方米和30立方米,并铺设了1700余米的管路,设了13个检查井,90个水表。本项工程上级支援水管,村出劳动力,以承包的方式,由来村居住的傅国玉等投资12万元建成。同年,又在东庄东岭上打了本村有史以来第一口水井,井深187米。后来,又在西庄打了深度为220米的第2口水井,保证了全村人的饮用水。
1976年冬,村民开始施工,用人抬肩扛的方式,奋战近一年时间,于1977年秋天开通了池上至三郝峪的电力供应,结束了用煤油灯、嘎丝灯照明的历史。安装了一台30千瓦的变压器,90%以上的住户照上了电灯。2010年,更换50千瓦变压器一台。2013年,更换200千瓦变压器一台。2014年,又增加一台200千瓦变压器,全村年用电量达到了37万度以上。
1965年,村里开通广播,户户安装“广播匣子”,1980年后逐步取消。1983年,个人购置黑白电视5台,自制天线,只能接收山东电视台。1996年,有线电视开通,电视入户率达80%以上。1996年,开通程控
